連日來,國內外報刊、電視臺、廣播電臺、網站等各大新聞媒體,相繼報道著一個令世人矚目、驚嘆的武清人。他就是曾徒步去北極考察探險,成為中國在單人無后援條件下成功到達北極點的第一人,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分析和徒步實地考察相結合的形式,已重新測定了世界十條大河的源頭和長度的武清籍科學探險家劉少創。近日,記者撥通了他的電話,對這位享譽世界的科學探險家進行了深入采訪。
今年44歲的劉少創,1963年11月生于武清區梅廠鎮小潘莊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從小勤奮好學,聰慧且膽大心細,善于思考,敢闖敢為,孩提時的他就有“劉大膽兒”之稱。1981年從楊村一中畢業,并考入武漢測繪科技大學。1985年大學畢業后,在國家防災科技學院防災技術系測量教研室從事教學工作。由于他治學認真嚴謹,業績突出,深受院領導和師生們的贊譽。但他卻始終不滿足自己波瀾不驚的教書生活,而是喜歡別人不愿意做或想做又難以做到的事。為尋求突破,他再度返回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攻讀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于1997年獲得了工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先后主持和參加了多項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資助項目,相繼在國內外主要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相關論文、文章,很快成為國內外頗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
在國內外眾多媒體的報道中,科學探險,并成功地創造了中國兩個“第一”,是劉少創事業中極為光彩奪目的一篇。一次是1995年,作為全國第一批徒步走北極活動的一員,他參加了中國首次徒步走北極活動。去北極前,包括劉少創在內的全體科考隊員在松花江進行封閉式訓練,考驗體能,兩個人搭伴拉一架雪橇在冰上行進、宿營。當時氣溫是零下35度多,按規定,隊員們5天5夜不準上岸,誰挺不住上岸了,就取消其參加科考隊的資格。5天里,他天天拖著頭橇引路,在河冰上奔跑。當年5月,劉少創和其他科考隊員一行從距北極點直線距離200多公里的北緯88度、西經90度出發,徒步在冰上走了13天最終到達北極點。到北極點那天,劉少創走得最快,比大隊提前1小時到達北極點。更令人稱奇的是,在那次北極行中,當時有個隊友的鼾聲太大,為了能休息好,保持第二天探險的充足體力,他一連13個晚上躺在自己在雪地上挖的雪坑里睡覺。
另一次是2002年,在他主持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和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確定的北極科考項目時,他再次進發北極,并成為中國在單人無后援條件下徒步成功到達北極點的第一人。這次北極之行完全可以采取乘直升飛機和坐破冰船進行,而他認為徒步行走考察,沿途可以做一些更細致的科考工作,真實地采集海冰厚度、海水漂移、溫度、風力、氣壓等有關資料,為今后遙感應用研究和大規模的冰上考察積累原始數據。3月3日,劉少創帶著他的科考設備和探險器材,從位于北緯81度的俄羅斯共青團員島出發,開始了他徒步北極探險考察之行。徒步行走北極被喻為比登珠峰還要難十倍的探險,此行的艱險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走進冰天雪地、荒無人煙的北極后,在一次支起帳篷做飯時,不小心點燃了泄漏的燃料,火燒著了帳篷,為了保護探險設備,他冒著生命危險沖進帳篷奮力撲救,最終保全了探險設備。在走向北極點的路上,他遇上了被稱為北極兩大“殺手”的冰裂縫和北極熊。他幾次掉進了冰裂縫,都憑著經驗與冷靜,適時采取措施,才沒有葬身冰海。行進途中,一只饑餓的北極熊一直近距離地跟蹤了他一天,隨時都有被饑餓的北極熊攻擊吞食的危險。開始,他想用信號槍把熊嚇跑,可餓極了的北極熊竟然不害怕,仍然尾隨不懈,被逼無奈,他只得用步槍射擊驅趕,靠震響的、擦身而過的步槍子彈才讓那頭北極熊調頭而去。經歷無數考驗后,于4月26日下午5 時,劉少創到達了北緯90度的北極點。此次探險,讓這位聰明智慧鋼鐵般的武清人,在挑戰人類自身極限的同時,還獲取了大量科考數據,為進一步開展遙感研究奠定了基礎。
給世界大河溯源量身,使劉少創成為科學探險經歷中令世界矚目的人物。瀾滄江(湄公河)源頭到底在哪兒,一直是國際地理學界的難題。有人說發源地在青海雜多,也有人說在唐古拉山,說法足有十幾種。1999年,劉少創所在的遙感所立項,決定利用遙感技術確定瀾滄江源頭位置。當年6月21日,他和兩個藏族向導各騎一匹馬,另有兩匹用來換乘和馱行李,從青海雜多縣莫云鄉出發。行進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荒草甸子和石灘上。途中,由于受到游牧藏民的牧羊犬的驚嚇,劉少創所騎的馬突然狂奔起來,他從馬上栽了下來,暈倒在地,躺在地上十幾分鐘以后,他才逐漸恢復正常。在抵達野永松扎營的時候,他們揀來牧人留在冬季放牧營盤的牛糞點火、燒水、泡方便面。6月26日,他們沿谷涌河北上,來到一片被幾座山夾在中間的積雪盆地,周圍最高的山被當地人稱作“吉富山”。經過測量,這里與衛星影像顯示的情況基本吻合,于是他確定這里即為瀾滄江源頭。為確?疾斓臏蚀_性,2000年、2002年,他又兩次進入瀾滄江源區,最終確定了源頭位置是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吉富山,海拔5200米。從這里算起,瀾滄江的長度是4909公里。
長江源頭何在?也是專家、學者多年爭議的課題。1976年,中國組織專家考察長江源區,結論是,源頭五大河流中沱沱河最長,約375公里,當曲長357公里,據此確定沱沱河為長江源頭。此后,不少科學家對這一結論提出了質疑。2000年9至10月,劉少創和他的同事去了長江源區,對沱沱河和當曲進行實地考察。他們用衛星遙感圖像量測各個支流的長度,量出當曲長360.8公里,沱沱河長357.6公里,當曲比沱沱河長3.2公里。而且,在劉少創看來,沱沱河的長度已經把姜古迪如冰川的12.5公里也加進去了,如果再去下這12.5公里,當曲則更長。按“河源惟長”準則,當曲才是長江正源。另外,據現在記載長江長度都是“約6300公里”。劉少創認為長江有多長,不能約,即便說長江是約多少公里,也得有根據,應該往最準確的數上約,而不應該往最長的公里數上靠。為此,他又二上雜多,尋找長江的最長之源,并以此為基礎確定長江到底有多長。最后他用近40幅覆蓋長江干流的衛星影像,沿河道的中心線,對長江正著量三遍,又反著量三遍,得出長江最新的長度是6236公里,比公認的約6300公里“短”了60多公里。從1999年至今的八年時間里,劉少創通過考察源頭和衛星遙感影像分析,重新測定了世界十條大河的源頭和長度:尼羅河7088公里、亞馬遜河6575公里、長江6236公里、密西西比河6084公里、葉尼塞河5816公里、黃河5778公里、額爾齊斯河5525公里、黑龍江5498公里、剛果河(扎伊爾河)5118公里、瀾滄江(湄公河)4909 公里。有關專家、國內外權威人士認為,這些河的長度均是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測量數據最精確的。
作為一個世界頂級的科學探險家,劉少創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他并未因此而停下腳步。當記者問起他今后的打算時,劉少創說,他已將怒江、雅魯藏布江、印度河等列為近期探測目標,不久將奔赴新的探險征程,去破解更加廣闊的科技之謎。當記者告訴他,家鄉的人們、家鄉的媒體十分關注他時,劉少創動情地說:“感謝家鄉父老的惦念,感謝家鄉媒體的關注,我一定大膽地闖,扎實地干,為祖國、為家鄉爭光!蔽覀冇芍缘刈T杆诮窈蟮目茖W探險道路上取得更加輝煌的業績。少創,家鄉人們祝福你健康、順利!家鄉人們在等待你創造更多的新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