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已于7月1日全面啟動,與此同時,第三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也暫時停止。7月10日,國土資源部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專家組專家、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王萬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此次的土地調查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的一些熱點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記者:此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與第三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有什么關系?
王萬茂:土地調查的最主要目的是更新土地數據,這為修編第三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奠定了數據基礎。去年9月份的國務院第149次常務會議駁回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修編方案,主要是三個關鍵指標未被通過:18億畝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總量;每年500萬畝的建設用地總量。當時修編方案提出18億畝的耕地保有量是保持到2010年,但國務院要求延長至2020年,這對我們的修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們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掌握不到真實的土地數據。土地的數據不更新,總體指標就沒法把握,更別說怎么分解到各省市,假如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需要100個工作日完成的話,里面起碼有60個工作日是花在數據上。
記者:目前我國的土地數據是怎樣的一種情況?何時才能重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
王萬茂:從1996年到現在,我們的土地數據有10余年沒有更新了,現在大家掌握的數據都是有很大水分的,不少地方政府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虛報土地數據,隱瞞真實情況,有些地方甚至鬧出了基本農田面積超過耕地面積的笑話。從土地規劃的角度看,土地數據是應該每年更新一次的,但我們國家之前對此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次的土地調查也是醞釀了很久,拖到現在才啟動主要是有關部門擔心一旦數據統計出來,全國的耕地面積已經不夠18億畝,達不到總理的要求怎么辦,但這一步遲早是要走的,早走比晚走好。
這次土地調查要兩年后才能完成,為了獲得更精準的數據,同時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財力浪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目前已經暫停了,估計要兩年后才有可能重新啟動。
記者:在保護耕地的問題上,經濟學家茅于軾認為,目前我國糧食已經不是問題,加快城市化比死守耕地面積更重要,您怎么看?
王萬茂:我個人認為,糧食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還是城市化,但我們現在還做不到這一點,我國有的農村人口已經城市化了,但農村的土地卻沒有跟著城市化,F在有一些省市開始嘗試允許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流轉,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這是一個解決辦法。在盤活農村土地的同時,我們城市的領導階層也應該轉變觀念,城市發展并不是一定就要擴大城市面積。當然,集約、節約土地也需要激勵機制,比如這個城市今年節約了多少土地,明年就給他們多增加同等面積的用地指標,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