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汛期后,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在第一線,要做好有關防御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如何應對地質災害,筆者就此談幾點淺見。
一、國土所應對地質災害存在的問題
在應對地質災害過程中,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應急能力不夠強,抗災救災措施跟不上;應急分隊人員年紀偏大,參與應急救災能力差;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干部職工素質偏低,號召力、組織能力不夠強;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依賴思想嚴重,自救能力比較差;救災物資緊缺,給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等等。
二、國土所應對地質災害的對策措施
(一)、制定應急預案。為高效有序地做好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必須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制定應急預案。堅持預防為主,以人為本,建立健全群測群防機制,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應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健全按災害級別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地方人民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
(二)、預防和預警機制。要建立以預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設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和專業監測網絡,形成覆蓋轄區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國土資源、水利、氣象、地震部門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與防汛監測網絡、氣象監測網絡、地震監測網絡互聯,連接各地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及時傳送地質災害險情災情、汛情和氣象信息。要廣泛收集整理與突發地質災害預防預警有關的數據資料和相關信息,進行地質災害中、短期趨勢預測,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等資料數據庫,實現各部門間的共享。擬訂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要標明轄區內主要災害點的分布,說明主要災害點的威脅對象和范圍,明確重點防范期,制訂具體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確定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要充分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網絡的作用,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加強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的監測和防范,發現險情時,要及時報告。及時劃定災害危險區,設置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根據險情變化及時提出應急對策,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避災疏散。
(三)、組建應急隊伍。要加強地質災害專業應急防治與救災隊伍建設,確保災害發生后應急防治與救災力量及時到位。專業應急防治與救災隊伍,平時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應急防治與救災演練,提高應急防治與救災能力。要儲備用于災民安置、醫療衛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搶險救災專用物資,保證搶險救災物資的供應。要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手段,把有線電話、移動手機、無線電臺及互聯網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覆蓋各地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信息網,并實現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要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方法、技術的研究,開展應急調查、應急評估、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技術的研究和開發,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工作力度和投資,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應急防治與救災演習和培訓工作。
(四)、要抓好基層國土資源管理所隊伍建設。實踐證明,地質災害發生時,哪里的隊伍建設堅強有力,哪里組織的抗災救災工作就很迅速,群眾的損失就越;反之,哪里的隊伍建設軟弱渙散,抗災救災工作就十分被動,,群眾的損失就越大。因此,要提高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應對地質災害、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能力,必須緊緊抓好基層國土資源管理所隊伍建設,要突出抓好人才選拔和干部培訓等工作。一是做好人才選拔工作。將那些年富力強,有知識、有文化,有開拓精神的人選進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領導;二是開展干部培訓。針對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人員分散,難以組織大規模定點培訓的現狀,實行分片培訓,提高干部培訓的覆蓋面,拓展他們的視野,更新他們的觀念,提高他們的素質。同時,也對群眾進行防治地質災害、自然災害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培訓,增強群眾對防治地質災害、自然災害和應對突發事件的意識,提高他們抗擊地質災害、自然災害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充分發揮群眾在抗擊地質災害、自然災害和應對突發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五)、要增強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干部憂患意識。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干部時刻要有憂患意識,防范意識,要從經濟層面、交通層面、物質供應層面時刻做好應對地質災害、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準備,確保應急時有人、有財、有物;同時,也要增強群眾的憂患意識,配合做好應對地質災害、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工作,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